論中國現代化及“小康社會”與民族復興
任 鋒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內容提要】百年間,國人對現代化認識逐漸增進,從以發達的鐵路和港口為現代化的實現目標,發展到以“四個現代化”為具體實現目標,再發展到“小康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2035年遠景規劃全面實現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夢想和追求過程,便是一部中華民族由弱及強的復興史。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現代化、小康
作者簡介:任鋒(198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師(大慶,163319)
120年前,中國首都北京被列強數次攻破,各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分割殖民地,橫行中華,國人的地位由“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等侮辱性話語定性。偌大中華經濟凋敝,餓殍遍地,民不聊生,中國成為西方口中的“東亞病夫”。中國的出路在何方?五千年歷史的中華如何避免“落后就要挨打”,中國人如何避免亡國滅種的危險?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走向現代化,這是當時全體尚清醒、有良知中國人的共同希望。實現現代化,首要任務為明晰現代化定義。
“現代化”在馬恩著作中,最初的意思就是資本主義化。其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產力(效率)的解放”?!掇o?!分斜硎鰹椤凹彝ド畋容^寬裕,可以安然度日”
一、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外關于現代化的夢想
?。ㄒ唬┬轮袊闪⑶?,俄國革命導師列寧同志和辛亥革命國父孫中山先生從不同方面表述現代化概念
列寧指出,共產主義(現代化)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孫中山說,中國的現代化是擁有十萬公里鐵路和三大世界級港口。僅有目標,沒有實現途徑,目標便停留在夢想階段。舊中國受三座大山壓迫的中華民族,國內連鐵釘生產都不能自足,普通的釘子、汽油、衣料竟然被國人冠以“洋釘”、“洋油”、“洋布”等尊貴名稱,國父孫中山提出的現代化目標,自然不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成為現實。但不能以此否定孫中山的“中國夢”,人民不可無夢想,國家不可無目標。孫中山在1919年提出的“中國夢”,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實現。截止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9.8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世界第一。世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名港口占了七個。百年歷史已充分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現代化的光明坦途。
?。ǘ┢邔枚腥珪?/span>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便認識到,中國如果被列強瓜分豆剖,中共就失去了實現現代化和共產主義的土壤。肩負28年革命歷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及朝鮮戰爭“立國之戰”完全勝利,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完全實現國家統一、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三大反帝反封建目標,中華民族“站起來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把中國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現代化任務。
二、建國初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探索現代化的歷程--以工業強國為核心
中國百年來的屈辱歷史,除了政府腐敗,主要原因在于工業化水平落后于世界,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國家難以抵抗西方(含日本)率先實現工業化國家的侵略,中共和國人對此歷史均有深刻體會。三大改造后,我國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迅速擺脫落后的農業國面貌,建設現代化工業強國,成為八大后前后黨和人民追求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ㄒ唬┙▏跫吧鐣髁x建設時期對現代化定義的確切表述
1954年,時任國家總理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工作報告中提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現代化國防的國家,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1964年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周恩來正式向全國人民宣布了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以此為基礎,毛澤東提出現代化建設分兩步走的構想,實際上提出21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建國初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探索的現代化,重點在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以“強國”為目標,契合“大仁政”發展戰略。
?。ǘ┧膫€現代化提出的意義
1.四個現代化本質是工業化,補齊中華民族落后于世界的“百年功課”,凝聚中國民心,團結全方位力量,集合當時尚貧弱的國力,實現包括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內的遺志,是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人民共同的心愿。“四化”目標確定后,全國人民干勁十足。一段50年代末期的革命快板“抓晴天、搶陰天,小風小雪是好天,汽燈底下是白天,爭取一天當兩天”。生動地反應了這種革命熱情和苦干精神。
2.以全國人民熱情工作忘我奉獻為基礎,全國人民在最短時間內初步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奠定了今后強國奠定了基礎。在科研人員的攻堅克難頑強拼搏過程中,國防尖端科技水平獲得巨大突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兩彈一星”橫空出世,成為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主權,彰顯國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鄧小平對此評價:如果六十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后來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ㄈ崿F四個現代化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期間由于認識誤差,黨和人民不可避免地走了許多彎路
“大躍進”、文革十年動亂和“洋躍進”等事件對實現現代化產生負面影響。不同歷史事件雖然背景各異,產生的主要原因卻都是由于認識脫離實際,主觀和客觀相分離。以上誤差使黨和人民更加認識到實事求是的重要性,意識到實現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僅憑借主觀熱情,需要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符合,需要尊重經濟及事物發展規律。“生產力使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以上認知為改革開放后黨領導人民實現現代化科學快速發展掃清了盲目冒進的障礙。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小康社會”定義現代化—以富民為主線
(一)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的內涵和實現步驟
1.1979年,鄧小平指出中國的目標是在本世紀(20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對此,鄧小平解釋到這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不像西方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以此為依據,1982年,中共十二大確立了到20世紀末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1987年發布“三步走”戰略目標。截止上世紀末,前兩步目標均已實現,全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達到小康水平,中國人民“富起來了”。
2.與建國初期制定的“四化”目標相比,傳統觀點認為“小康社會”是一個目標較低,更容易實現的現實目標。深層次的意義在于首先追求國家層面的發展后,中共更加重視人民富裕對于現代化的重要性。現代化的承擔者是人民,現代化的目標最終是人民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果實應該由人民來分享,貧窮和饑餓不是現代化,只有人的現代化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
?。ǘ┤娼ㄔO小康社會的提出和內涵
為細化落實本世紀初到中葉半個世紀內第三步發展戰略,2002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改革開放40年,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發展舉世矚目,側重于工業化的四化定義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需求。在此形勢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歷經半個世紀的“四個現代化”,增添了制度現代化新內容。
四、十八大后賦予現代化更清晰的意義—以民族復興為總目標
?。ㄒ唬┦舜髮F代化與民族復興的結合
十八大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相結合,是新時代現代化的總目標。在實現“站起來”和“富起來”兩項目標后,“強起來”的民族振興成為中華民族下一目標。民族振興是中國夢重要環節,是百年來中華有志之士的共同愿望。重新振興中華民族,繼承中華民族創造出古代燦爛的制度文明和璀璨文化,恢復中華民族歷史榮光,創造當代領先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即為民族復興。
?。ǘ┦糯髮F代化目標的提前15年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中國綜合國力迅速發展,十九大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提前到2035年。2050年的奮斗目標,由基本實現現代化改成了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35年現代化相比傳統“四化”,包含以下特點:一、與西方列強通過對外侵略掠奪巨額財富獲得現代化的途徑不同,中國的現代化是通過自我努力奮斗內生的現代化。與世界其它國家的聯動,也非早期工業國家的侵略式零和博弈,而是帶動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繁榮的“雙贏”和“共贏”。二、更加強調創新和科技的引領作用,強調建設國家制度,重視適合當前生產方式發展要求上層建筑的作用,強調先進文化的重要意義,強調社會層面和諧平等。三、中國的現代化走出了傳統的“先污染、再治理”模式,強調人與自然相伴共生,是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四、增進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兩個概念的認知,認識到“經濟增長”不能等同于“社會發展”。相對弱化經濟“增長”第一的傳統論調,強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建設統籌協調的“全方位發展”。五、作為后起的現代化國家,借鑒老工業化國家的經驗教訓,中國同時吸取前三次工業革命成果,趁著方興未艾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東風,促進傳統意義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城鎮化與網絡信息化并聯交融,發展速度更為迅猛。
五、從中國現代化和“小康社會”的演變得出的論斷
1.現代化的概念處于變化發展中。從認為現代化等同于資本主義,再到“十萬公里鐵路”,發展到以工業化為核心的“四化”,再進一步認識到現代化需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更重視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小康社會”,2035年現代化遠景規劃?,F代化的概念隨著國家實力增強、國人不斷進步而呈現出全面發展狀態。
2.現代化作為百年中國人追求的目標,其實現需要堅實基礎條件。百年國人追求的最終目標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民族復興本質為文化傳統現代化的另一種表述形式,其前提條件是國家統一、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作為新中國誕生的締造者、民族獨立的肩負者、人民解放的引路人,圓滿地完成了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所需三大基礎重任。為中華民族開拓進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礎。
3.中國現代化的性質為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核心地位,全國一個核心,下一盤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政治保障;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基礎;堅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民創造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4.“小康”是改革開放后針對20世紀中國較低的生產力和發展水平條件下,以生活水平為主的現實較低的現代化目標。同時,小康目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執政治國理念的重大突破,從以往極端重視外在器物文明,重視生產工具暨生產力層面進步,發展到以人的進步為核心。從解決現實溫飽問題,到生活略有結余的初步小康,再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現代化征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中國人民對于小康的認知和追求歷史,便是對現代化追求的縮略歷史。
5.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在復雜詭異多變的世界形式中,把握“世界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的主要矛盾,堅定結交愿意中華發展強大的真正朋友,團結對中國復興持中立態度的絕大部分國家,對于極少數處處提防并打壓中華民族崛起和統一的敵對勢力,時刻保持底線思維,堅決維護中華民族核心利益。國內方面,需要克服去實體化及過度金融化陷阱,遠離資源利用紅線,發揮中國共產黨執政這個我國政治體制最大特點和優勢,正確認識國情和國內主要矛盾,制定適合的發展戰略,一代接一代努力,久久為功。
作者姓名:任鋒
作者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土木水利學院
聯系電話:18945298110,0459-6819906
職務職稱:院務綜合辦主任/講師
聯系地址:大慶市高新區新風路5號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土木水利學院309
電子郵箱: 372192415@qq.com